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

教 會 論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初代教會時期
1、早期教父的教會觀


  有關教 會的教義,在基督教早期的文獻當中就有其根基了。在使徒時代的教父與護教者的文獻中,論到教會通常被稱為神產業的代表者。雖然說到神的子民為真以色列人, 但是在歷史上的預備時期,卻往往不被人所瞭解。甚至在第二世紀,關於教會的觀念,也都有些可以覺察出來的變遷,那乃是由於異端的興起,使得真正大公教會外 部的特性顯露出來。因為這樣的結果,大家都特別強調外部的特性,以茲區別何為真正的大公教會,結果教會被認為是一個外部的組織體,為使徒繼承者之主教所治 理,並且擁有真正的遺傳。這種觀念頗為流行,認為世界所有普遍的教會,都是地方教會,也都有地方教會的歷史性,但是這個地方教會,不能被視為一分離的團 體,應當被視為普遍教會的一部份,只有這些分離單位的教會對大公教會盡忠、服從時,她們才被認為是真教會。

 
2、其他派別的教會觀

 
  可是在 其他派別裡,他們特別強調教友的聖潔,以此聖潔程度來定奪教會的真偽。主張此學說的人,就是第二世紀中葉的孟他努、第三世紀中葉的諾窪天,與四世紀初的多 納徒派為代表,主因是由於他們反對教會逐漸的世俗化與貪愛世界而產生的。孟他努派的領袖,猛烈地攻擊教會的鬆弛與世界化,並且堅持苦修的生活習慣,他們說 受洗以後所犯的大罪是不可赦免的,但是他們卻也說,藉著殉道能夠補贖大罪。諾窪天派並不同意孟他努派的說法,但卻贊同、遵循追求教會的聖潔,他們主張教會 沒有權柄赦免那些受逼迫而否認神信仰的人再加入教會,但卻發現有些主教接納這些人入教,並重新給予施洗。多納徒派在羅馬皇戴克里先迫害的時代,也有這樣的 趨勢,他們有力地堅持教會懲戒,與純潔的教友製度,反對靈性上有缺失的人作他們的牧師,拒絕政府干擾教會;但同時他們卻又力求皇帝的恩寵。

 
3、教父們的教會觀 

  教父們 對於這些派別非常反對,並且強調教會的主教製度。居普良是特土良的學生,是頭一個倡導教會主教製的人。他認為,主教是由主自己所選召的,是使徒真正的繼承 人,並主張根據馬太16︰18節,教會是建立在主教上,而主教是教會絕對的主宰,至於決定誰屬於教會的權力完全在乎主教,某人犯罪後想重新加入教會也是由 主教決定;他是以神祭司的身份來領導教會崇拜,並以那個資格來獻祭。居普良是頭一個教導牧者有真正祭司職份的人,按他來說,主教可以成立一個教團,召開主 教會議,如此可代表教會整體的合一,他乃是以主教的合一作為教會合一的根基;他同時也主張各主教間地位的平等,並不將優先權讓給羅馬的主教;並稱背叛主教 就等於背叛神,任何人不服從主教,就沒有資格和教會來往,結果那人的得救也遭到懷疑,而真正的會友總是在教會內,教會以外沒有真正的救恩。這種的教會觀使 得居普良否認異端所施洗禮的有效性,很明顯地,對他來說,一個在教會之外的人,不可能吸引別人到教會來,而且他相信只有教會領袖才可領受聖靈──因他只有 在教會內才分賜給人──才能將赦罪之恩分賜給人。這樣,居普良是首先發表大公教會觀念的人,清楚地包含所有基督教會的各分支,並且藉著有形的與外部的合一 聯繫在一起。一位神學家說︰「這是居普良導致教會錯謬與腐敗更深一層的貢獻。」 

 
4、奧古斯丁論教會

 
  奧古斯 丁的教會觀也是在以上所說的思想範圍內,他與多納徒派之思想間有一番掙扎,迫使他對教會的本質有更深一層的反應。說來可悲,他的教會觀與他所倡罪與恩典的 教義不相一致,事實上在他的教會觀念上存在著二元論,一方面奧氏主張預定論,認為教會是蒙揀選者的集團,擁有神的靈並有真正的愛心,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於實 質,而非僅是外部的參加教會聖禮而已,且由於此團體的代求,罪就得到赦免,得到神的恩典,因此聖徒(教會)真正的聯合是無形的,但是此聯合只能在大公教會 內,因聖靈只有在教會內才工作,且只有在教會內才有真正的愛。
  另一方 面,奧氏也是一個主張主教製的人,一般說來他持守居普良的教會觀,認為真正的教會就是大公教會,而在這個教會中,使徒的權威透過主教的繼承而延續下去,且 教會將不斷擴展下去;而在教會之外就無救恩,因為人只有在教會內才能被愛充滿得著聖靈;而教會的聖禮不僅僅是一種象徵,乃神能力實際的應用,在洗禮中神真 的藉此赦免人的罪,在主餐中真實地給人屬靈的複蘇;在這個教會中雖有各形各色的人,但是論到完全的純潔則在將來才會實現。 

 
  多納徒 派人士批評奧古斯丁將教會分成兩個︰現今混雜的教會與將來在天上的純潔教會。奧氏為了回答他們,他主張現今的大公教會也有純潔性,但是在客觀的組織上,即 在教會的職份,如大主教、主教、神甫等,聖禮與管理上當力求純潔;除此之外,奧氏也護衛一個主觀上的聖潔,雖然他承認教會中有好的有壞的信徒混雜一起,但 是他卻主張這兩類人同時存在,並不具有相等的意義,雖然那惡的人不能從教會外部的組織上除去,但是就內部來說,他們與真正敬虔的人是分離的,他們雖屬於教 會卻不在教會裡,他們是基督身體裡的毒瘤,一定要被剷除掉。如此在思想上奧氏影響了多納徒派想要在生活中實踐的純潔性。 

 
5、奧古斯丁論神國

 
  在這裡 還有一點值得考慮的,就是奧氏論神國的教義。早期教父用「神國」一詞來描述教會發展的結果與目標,也就是所說末世論的國度。但奧古斯丁說︰「教會在現今就 是天國。」雖然他也把這意思用在教會的領袖身上,可是他說這話的主要意思是,聖徒組成了神的國。雖然神的國在本質上來說,是那些敬虔的聖徒,但是也是有組 織的教會,在上帝之城與世界之城間的對比,被認為是基督教與異邦主義、善與惡、教會內的聖徒與惡人、屬靈的與屬肉體的、蒙揀選與未蒙揀選之間的對照。
  在奧古 斯丁有關教會分歧的觀念中缺乏綜合性,但值得懷疑的是,到底實際情況中是不是真能有綜合性呢?茲提出一些問題之三重回答來回答這些問題。可以說︰誰在教會 中?

(a)一切預定得救的人,包括未悔改之人。

(b)一切信者,包括那退後之人。

(c)所有參與聖禮之人。

      可是問題又來了,哪一個是真教會呢?是受洗禮者 的外部交通呢?還是選民與聖徒的屬靈交通呢?抑或二者都是,因為在外部交通和屬靈交通之外沒有救恩?此外為選民所組成的教會,與信者所組成的教會,怎麼能 發生關係而有聯繫呢?我們可以清楚發現,因為信者當中有些人不是在被選之列,所以後來也是滅亡了,二者可說毫無關係。當奧古斯丁說,沒有一個人有了神為父 而不在教會中的時候,他說的就是那有形的大公教會。自然問題又發生了,關於那些未曾加入教會的選民又將如何呢?再者,假如有形的大公教會,如奧古斯丁所主 張的,就是基督的真身體,這豈不證明多納徒派所爭論,惡人與異端者不能容留於教會的論點是真實的嗎?再有,假如這個教會是以神預定的恩典為根基,那麼曾經 接受重生之恩與在洗禮中罪得赦免的人,怎麼能再失去恩典而得救呢?最後,如果神是諸多恩典的唯一來源,而且此恩典又是隨他己意來分配的,那麼要把這個能力 歸給有形教會的洗禮,又靠教會組織成為會員來得救,這樣做可以被認為是適當的嗎?關於這一點,可以說奧氏對預定的見解,使得他與他同一時代的人,遠離了聖 禮主義的方向。

 

二、中古時期
 
1、教皇觀念的發展

 
  在中世紀時期有兩項較顯著的觀念,那就是天主教的權勢佔了優勢,與以教會為神國的觀念。 

 
   在主後四、五世紀的時候,教會的遺傳非常盛行,說基督將那首要的權柄賜給了彼得,使他超過其他使徒以上,並且說彼得是羅馬天主教的第一任教皇;此外,據 說這個首要的地位傳遞給了他的繼承者,就是帝國基層的主教。主後五三三年,拜占庭皇帝猶斯丁念承認羅馬主教的權位,在所有其他區域的主教以上;貴格利一世 時拒絕「普遍主教」的稱呼,但是在六○ 七年,這名稱又加給他的繼承者波尼法修第三,而波氏也接受了。此後,羅馬的基層主教屬靈的權勢在西方世界中廣被接納,這就是天主教教皇製度的開始。這樣一 來,教會就接納了外部有形的元首,不久就演變成為一個無上的主權者。 

 
2、教會被認同為神的國

 
  隨之而來的發展就是大公教會即為神的國,因此天主教的管區就是屬世的國,這種觀念受到兩種偽造的鼓舞︰君士坦丁的貢獻與偽造的教宗諭令。這二者在當時都是欺騙百姓,藉此來證明教皇的權威,是早在第三世紀時的教皇就頒佈授予的了。

 
   把有形的與有組織的教會當成是神的國這件事,有很深遠的結果。如果只有教會是神的國,那麼所有基督徒的本份與活動就都必須投給教會,因為基督說到這個國 度,是所有基督徒應該努力的最高目標,而自然生活與社會生活對教會來說,不過是次要的生活而已;一切不受教會管轄的,都被認為是世俗的,若要拋棄或拒絕 它,將被認為是虔敬的事;隱士與修道士的生活則被視為最偉大的理想生活。還有一個結果,就是將不當的意義加在教會外部的組織上,怎麼說呢?因為神的國在新 約中,不但被解說為基督徒生活的目的,而且也是基督徒蒙福的總結,因此按照這種說法,救恩一切的祝福,藉著教會的條例、法令、儀式才臨到人,若沒有這些禮 節上的用途,要想得救是不可能的。 

 
   將神的教會當成神國的結果,導致了教會真正的世俗化,教會既然被認為是外部的國度,就自覺有責任解說、維護她與世界國度的關係,那麼久而久之就只關心政 治,而忽略了人得救之事,世俗化代替了永世的追慕。教皇有鑑於神國至高的特質,以及神國包羅萬象的護理,所以認為應該透過要求皇帝服從教會的統治,來實現 國度的理想。這就是諸如貴格利第七、英諾森三世與波尼法修八世等大教皇的野心。

 
3、羅馬天主教的教會觀

 
   在宗教改革之前,羅馬天主教的教會觀,就已經明確的規定了,後來在天特總會中,不敢討論教會的定義,乃因當權者還是願意教皇製度存在的緣故。他們還沒預 備好要承認教會的權柄根本是屬於教皇的,也不承認主教是從教皇得權柄,但卻主張主教是由基督直接而得權者。這樣衝突的見解,使得他們要用明文來製定教會的 意義到底是什麼。 

 
   可是天特要理問答,卻把教會界說為 「所有信者的團體,有一個無形的元首基督,及一個有形的元首,就是彼得的繼承者,佔有羅馬天主教的教區。」而天主教最有名的大主教伯喇爾明,也對天主教的 教會觀提出了清楚的說明,根據他的說法,教會乃是「本著承認同一的基督信仰而結合,引用同一的聖禮,在合法牧師的指導之下,並基督在地上的代理人,即天主 教教皇治理之下的團體。」這個定義的頭一句(承認同一的信仰),將不信的人排除在外;第二句(同一聖禮的使用),將使用聖禮與天主教規定不合者排除在外; 第三句(服從天主教教宗),則將天主教以外的一切教派,如希臘的基督徒等排除在外。

 
  論到天主教的教會觀,應注意下列幾點︰ 

 
  (1)教會的有形性質

 
   天主教教會特別著重教會的有形性,而認為教會有形性可見之原因,乃在於神聖道的具體化(incarnation)。因為神的道不能降入人心,只能夠像人 一樣在人中出現,並藉著人為有形的媒體來執行他的工作;而教會甚至被認為是道成肉身的繼續,那麼基督自己藉著委派使徒,並且委任他們中之一人(彼得)為他 們之首,就組織了教會。教皇就是彼得的繼承人,主教就是其他使徒的繼承人,前者持有直接與絕對的權威,而後者僅有從教皇承續而來一點點的權威。

 
  (2)教會的教導與信仰

 
   在教導的教會與相信的教會之間,有一個很重大的區分,前者包括從其教會之首而來全部的教訓,後者包括尊敬牧師權威的所有信者。天主教認為教會最重要的屬 性就是教導,因她認為自己是大公的、獨一的、屬使徒的、無謬的與永遠的教會,除此以外她都不承認別的教派為教會,因此她採取了毫不容忍的態度來反對其他的 教會。而教會裡的聽眾,是以教導的教會為依存。 

 
  (3)教會的身體與靈魂

 
   教會像人一樣,是由身體與靈魂合成的,教會的靈魂就包括那些信基督,並藉著超自然的恩典、恩賜、與基督聯合的社團。並非所有的選民都在教會的靈體裡,也 不是所有在教會靈體裡的人都是選民,因為至終有些人墮落了;有些不在教會組織裡的人,不一定不在教會的靈體裡,即如一些慕道友在沒有加入教會前已經得到了 主的恩典。而教會組織體,就是那些承認真信仰的人們,不拘他們是罪人或義人,只有受洗的人是屬於教會的,但有些受洗的人卻還沒有屬於教會,亦即他還未受主 恩典,還未成為真教會之一員。

 
  (4)教會分配救恩

 
  基督把為罪人所賺得的恩典與祝福分配給教會,他乃是完全藉著神甫的代理來執行,結果教會這機構,在邏輯上來說是先於機體,換句話說,有形教會是在無形教會之先。 

 
  (5)教會是救恩的機構

 
   教會就是一個得救的機構,即救人的方舟,這樣說來她有三項的功能︰
(1)藉著傳道來宣揚真信仰;
(2)藉聖禮使人成聖;
(3)遵照教會法規來治理信 徒。

 
只有教導的教會才能做這些事,因此嚴格說來,教會就是教導的教會,她在基督之下是人得救的唯一中保,她並將救恩分賜給眾人,是全人類得救唯一的方舟。 得救的次序並不是神藉著他的道引人到教會,正相反,是教會領人明白道,而進入基督裡。 

 

、改教時期以及改教後期
 
  在改教時期所產生的教會觀與天主教的教會觀,有著顯著的不同。路德馬丁是逐漸地脫離教皇製的觀念。 

 
1、路德派的教會觀

 
   路德反對教會無謬、特別祭司製度與神奇式的執行聖禮的觀念,恢復了全信徒都是祭司的聖經觀。他認為教會是相信基督之人的屬靈交通,這種交通是為教會元首 基督所設立支持的。他著重教會的唯一性,但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兩方面,這是從路德開始而有此區分的,但他也特別指出,這並非是兩個教會,乃是一個教會的兩 方面。他堅持教會的無形性,意即他否認教會在本質上是由一個可見的首領所領導的外部社團,他堅稱教會的本質乃在無形的範圍內︰即藉信心與基督有交通,並藉 聖靈得著救恩的祝福。 

 
   然而此同一的教會,成為有形的,並被人認知,並非由於教皇為其元首,亦非由於大主教的治理,也非由於外部的各種條件,乃是單單由於聖道、聖禮的純潔執 行,而真正重要的事是,一個人屬於屬靈無形的教會,但這與做有形教會的會友有著密切的關係。基督藉著聖靈召集教會,用聖道與聖禮來達成建立教會的目的,因 此外部的教會社團是必須的,路德將此形容為「信而受洗的群眾,或在城市、或在全國、或在世界各地屬於神甫或主教的人。」從外表上來看,教會總有一些假冒偽 善與邪惡的會友,他們是無份於教會屬靈的操練。 

 
2、重洗派的教會觀

 
   重洗派是極端反對天主教的外部化。雖然天主教大部份是以舊約為其教會組織的根據,可是他們卻否認自己是舊約的教會,有了這樣的觀點,他們就堅持教會的根 基只在於信徒,所以是新約的教會;雖然孩童在舊約教會中有地位,但在新約教會中卻沒有合法的地位,因為他們既不能有信心,又不能做任何承認。由於此派堅持 教會的屬靈性與聖潔性,所以他們中間有許多人就摒斥有形的教會及其蒙恩之道。為了與路德派管區製度有別,重洗派要求絕對的政教分離,有些人甚至走極端說, 一個基督徒不能作官、不可起誓、也不可參戰。 

 
3、改革宗的教會觀

 
   改革宗的教會觀雖然與路德派在某些重點上多少有些出入,但在根本上卻是如出一轍的。二者均同意教會的本質乃在於聖徒間的相通,是一個屬靈的實體,亦即所 說無形的教會。雖然路德宗主要是在教會條例,如教會職份、聖道與聖禮上追求教會的合一與聖潔,可是改革宗卻在信徒的交通上找到比上面所述更大的範圍。前者 只經由教會而得到祝福,因為神藉著他自己絕對預定的方式來分配恩典,那就是傳福音與執行聖禮;而改革宗的見解,在有形教會的範圍之外還有得救的可能性,並 神的靈非絕對地僅限於一般的蒙恩之道,乃是何時何處或如何工作都隨己意。還有,改革宗論到教會的真正標幟,不僅在於聖道或聖禮誠實地被執行,也在於教會懲 戒忠信、認真地執行。除此之外,二者更重要的區分在於教會的行政上。 

 
4、改教後期不同的教會觀

 
  (1)索西奴派與阿民念派的教會觀

 
   此兩派的教會觀有很深遠的影響。宗教改革家所希求的就是在維持有形與無形教會間的關係,但是歷史證明此事頗為困難,而在路德宗與改革宗之外的教會,往往 忽視了無形教會而偏重有形教會或正相反。索西奴派當然提到無形教會,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忽略了表顯無形教會的特點,因為他們以為基督教只不過是一個可接納的 教義而已。阿民念派也是一樣明白地否認教會的本質是聖徒間無形的交通,而藉著有形教會表顯出來。此外,他們都剝奪了教會獨立行使懲戒的權力,而將此權交給 政府。 

 
  (2)衛理宗的教會觀

 
   與上述正相反的論點,即是對有形教會的忽視。有一個人名叫拉巴第,在一六六九年成立了一間「福音派」(Evangelical Congregation)的教會,只有真信者才能屬於這個教會。一般說來,敬虔派都非常堅持一實踐的宗教,不單只對抗世界化,也看世界本身為罪活動的地 方,是每一個儆醒的基督徒所應當逃避的,免得心靈受到危害,同時使得信徒對教會的功能與聖禮漠不關心;而真正的教會則被認為,在信徒交通的範圍內不斷地增 進,且蒙聖靈的光照,也憑著信徒的內覺在外部上同意他們的信仰與生活。這種見解在衛理宗的一些團體中被使用,也在救世軍中看到它被使用。在救世軍中,悔改 者並不成立一教會,只不過是耶穌基督的常備軍,藉著顯著的製服和特殊的生活方式與世有所區分。 

 
  (3)天主教的教會觀

 
   自從改教以來,天主教在絕對教權製度上更變本加厲,進而堅稱教皇的權威。法國加利亞派(布瑟為其元首)的主張歷經了兩百多年,與耶穌會、超孟他努派 (Ultramontane Party)的主張正相反,它主張教皇在其決定上是可能有錯的,而且教皇必須服從大公會議的決定,這也是大多數天主教的教科書所教導的。一七九一年,英國 一千五百多名天主教徒,簽署了一項聲明,否認教皇無謬是天主教的教義。可是加利亞的抵抗逐漸消失了,並於一八七○年梵諦岡會議中,宣告了「當羅馬天主教教 皇說話的時候,具有最高的使徒權威;關於信仰或道德上的事,他可以予以解說,成為普世教會遵守的教義,然後藉著神的幫助(神在聖彼得身上應許的),完全享 有不可錯謬的權威,也就是救主願意他的教會所享有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 但是德國人不願意接受這種決定,因此為他們自己設立了一個「原初的天主教」(Old Catholic Church),以雷根斯為其第一任主教。天主教的合一隻是表面的,但她還是較複原教,更誇揚自我的合一,而在這點上就說不過去。她不單在教皇無謬的問題 上有分歧,且在修道士數目不斷增加,往往導致各修道團間的對抗與苦毒的雄辯,這就顯示出她們較許多抗羅宗支派間的分歧更激烈。此外,天主教內的改革派、脫 離羅馬自由教派(Los-von-Rome)與新派運動,清楚顯示出天主教所誇示的合一,只不過是組織表面上的一致,而非屬靈的合一。

 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