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

宇宙萬物之本質

關於宇宙萬物的本質,哲學家的主張,大率可分三派,一為唯物論,二為唯心論,三為心物合一論。茲分論之︰
一、唯物論
唯物論以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;精神乃附屬於物質,是派生的,不能離物質而存在。唯物論最初發端於希臘哲人戴理斯氏(Thales) 。戴氏乃西洋哲學之始祖,亦愛昂尼學派(Ionic School)之開宗者,主一元「物活論」,以物理詮釋宇宙,謂「水」乃萬物由來之本。其次為亞諾芝曼尼(Anaximenes),和赫拉克利圖氏 (Heraclitus)。前者以「空氣」,後者則以「火」,為說明宇宙之原理。複次為德謨克利圖氏(Democritus),為原子論創始者,以原子為 萬有之單一的實在;其數無限,其形不一,本來自具活力。謂靈魂與火,同為原子組成之物;人類得此原子,便能生存。此為希臘最早的唯物論者。自後伊壁鳩魯和 斯多噶派,大部因襲德氏之說。惟那時的唯物論,雖以物質解釋宇宙,仍視物質中含有精神要素;對於二者的判別,並無明確的理論。例如德氏雖以一切精神現象, 由於「火原子」的運動;惟「火原子」中,乃有精粗輕重之分;其最粗最重者為感覺,最精最輕者則成靈魂。故氏輕感覺而重思維,認為乃是人生幸福之本。氏嘗謂 「一切寒暖甘苦,僅系人自定之名目;而並非其實?」故尚不能稱為絕對的唯物論。以後此說慚趨衰落,約歷一千餘年,鮮被學人重視。
真正唯物論的發展,乃是近世自然科學發展的結果。其較著名的學者,首為十七世紀法國的迦桑第(Gassendi)。氏承文藝複興運動之餘緒,反對中 世紀之經院主義;用自然主義,把希臘固有的原子論,加以發揚光大。其次為拉美脫理(La Mettrie)。氏為法國唯物論的先驅,一七四五年著《精神之自然史》,開唯物無神論之漸,時論譁然,其書為當局所焚。後又著《機械人》 (L'Homme Machine)一書,謂人和動物,只有程度的差別,精神屬於肉體,一死即歸消滅,人乃一部機器,並無靈魂。其三為英國的霍布斯(Thomas Hobbes)。氏謂一切存在,無非物質;所謂精神,並無獨立的特性。至此唯物論遂從二元而歸於一元。其四為十八世紀英國托蘭德氏(John Toland)。托氏始為近代唯物論的先鋒。氏初研究神學,惟倡「理神論」,並著書詆毀基督聖道,認為並非不可思議,曾被當局焚燬。托氏襲斯賓諾沙「心物 一體」之說(詳見下文),謂宇宙實體的廣袤性和思維性,僅為一物之兩面,故可用物質解釋精神。並謂物質本自活動;世人以物質無活動,或以受製而被動,實乃 二元論的謬見。氏說稱為「精神物理的唯物論」(Psycho-physical Materialism);十八世紀後之唯物論,都以氏說為基準。唯物論到了十九世紀,乃更趨極端,此當由於馬克思學說的影響。馬氏倡唯物史觀,謂歷史現 象,乃由人民之經濟狀況而定。而道德、宗教、哲學、政治,以及一切社會文化現象,乃都以經濟生產分配方式及製度為基礎。此乃社會的,或經濟的唯物論;而非 本體論的純理論的唯物論,茲不詳及。其次則為海克兒(Ernst Hein- rich Haeckel)倡自然主義的一元論。海氏原治生物學及醫學,利用達爾文與赫胥黎的學說,論及哲學與宗教。謂宇宙萬物,皆從「物質不滅」、「能力不滅」兩 大基本法則,發展而成。氏謂實體唯一,是即物質;所謂精神,乃是物質之普遍屬性;宇宙萬物,乃為一生活體,物質之物力與感力,乃統一不分,且瀰漫充塞宇宙 全體雲。

二、唯心論
唯心論者,以「萬法唯心」,「萬物皆備於我」;以精神為宇宙的本體。倡此說者,舉要言之,一為柏拉圖,氏以「觀念」,為永恆的本質,而物質僅為「實 有」之幻影,乃是生滅無常,非真實幻(Non-Being)。二為賴布尼茲(Leibniz)。氏揭唯心論的旗幟,和英國的唯物論、經驗論抗衡,為近代唯 心論的泰斗。謂在「本體界」,一切都為精神;物質精神的對立,僅為「現象界」之事。準氏所稱的「精神」,乃是「單子」(Monad),而單子乃為宇宙之縮 影,所以表現宇宙之本體。三為柏克萊(Berkeley),氏乃為反對物質存在之最徹底的唯心論者;謂物質僅為感覺之幻想,時間為吾心繼起之觀念,空間乃 由吾心之存在而存在。人類所以能對事物有認識,乃由於一種偉大的精神,此即全知全能的上帝;質言之,宇宙萬物,乃為上帝直接賦予之觀念。四為陸宰 (Lotze),氏倡實在的唯心論,而反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。氏謂本體論的對象,存乎現實,我所得知者,僅為事物之變化相;而恆常不易之本體,則不得而 知。真正存在者,可謂為精神的本體,乃為無限的有位格的上帝。五為黑格爾,氏以宇宙乃思維的反映。思維的發展,其終極的歸趨,必達到「絕對理念」,或稱 「絕對精神」(Absolute Idea 或稱Absolute Spirit)。黑氏名著《精神現象論》,乃成於普法戰爭之時,當拿破崙大軍壓境,黑氏猶握管屬稿,並挾稿以望窗外,見拿氏指麾士卒,慨然嘆曰,此即「馬 上之世界精神」,時人稱其為「哲學界之霸王」。

三、心物合一論
此派認為宇宙萬象,不能用單純的唯心論,或單純的唯物論加以說明,或主心物二元論,或倡心物合一說,或用其他超越心物的說法。中國哲學,主張宇宙之 本體,為心物所合成,大部不好作偏執之論。儒家以萬物始於大一。《易系博》雲︰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」惟學者對於「太極」,認識卻又各有不同。如陸象 山,對「太極」的認識,認為是萬化之根本,形而上之道;而且認為體用一源,體即是用,故太極之上,便不應再有「無極」。惟朱熹則認為「太極」「無極」,乃 相互為用,不可偏廢。認為「不言無極,則太極同於一物,不足為萬化根本;不言『太極』,則無極淪為空寂,不能為萬化根本。」
惟「太極」「無極」之 說,初非我國特產。西洋哲學,提倡此說者,有希臘的亞諾芝曼德(Anaeimander),氏謂宇宙原素,其化生萬物,於境則無限,於時則無窮;是必渺無 涯際,無可測度,無以為名,名曰「無極」(Apeiron)。亞氏門徒畢達哥拉斯(Pythagoras),則以「太一」為宇宙的本體,萬物之原形,此 「太一」即等至高無上,自有永有之上帝。「天生蒸民,有物有則,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」此乃由其位於中樞,貫乎萬有,故宇宙萬物,乃原於「太一」,而歸乎 「太一」。文德爾班氏(Windelband)宗亞氏之說,謂「無極」不似地水風火等事物,具有明確之性,非五官所能直覺;乃為一原始質,具備一切性質之 本體,故能由其化生萬物。宇伯衛氏(Ueberweg)也和文氏有同樣見解,認為「無極」之為物,其份量則無際涯,其性能則難明言,惟主要乃為化生宇宙萬 象之本源。德儒謝林(Schelling)則倡「太極」(太一一All-eine)之說。認為自然和精神之上,當更有一「絕對」,貫乎二者之間,為之根 柢。這一個所謂「絕對」,便是「太極」(或太一);乃為自然與精神的合一,主觀與客觀的合一;此即世人所稱之「合一哲學」(Identity philosophy)。他如斯賓諾沙(Spinoza),則謂物質精神,均為神之屬性,其根本即相貫通,其顯現必相併行。故有心必有物,有物必有心;萬 物皆有心,凡心皆有體。宇宙的實體,自其廣裡性言,則為物;自其思維性言,則為心;故心與物,實乃一體之兩面而已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