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

上帝的存在

壹 有沒有神?
一 現代無神論對基督信仰的挑戰
(一)主要的無神論代表
1. 費爾巴哈的人性投射論:
上帝只是人把無限的人性投射到想像出來的天上,然後稱這無限的人性為「上帝」。

2. 馬克斯的社會政治無神論
3.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無神論
上帝是人類的幻覺與願望,是人類發展嬰兒期的產物。

4. 沙特的無神存在主義:
人類必須拒絕「上帝」這一觀念,因為這觀念否認了人類的自由。

(二)現代無神論的主要論點
1. 有神信念是人類理想、希望、與需要的客觀化。
2. 有神信念與科學方法及科學的實有觀不合。
3. 「上帝」一詞缺乏清楚的意義。
4. 有神信念與人類苦難的深度與廣度不能相容。
5. 上帝的主權與人類之價值、自由與完全之責任不合。
6. 有神信念使人對社會不公平及壓迫默然接受。
7. 有許多人能追求高尚人性價值但對上帝並無經歷,因此不一定要信上帝才能追求高尚價值。

二 對現代無神論的回答
1. 無神論也是無法證明的。
2. 不相信上帝的人還是傾向於將某人或某物偶像化。這種傾向從何來?
3. 眾多的殉道者之行動可以人類希望的投射來解釋嗎?
4. 在馬列主義的政權下仍有許多人相信基督。
5. 許多基督徒致力於減輕人類的痛苦。
6. 許多基督徒參與社會改革。

三 上帝存在之肯定 (一)因上帝的啟示而肯定,而非藉由人的理性。
巴特認為費爾巴哈對基於理性的有神論之批評是中肯的。但他認為基督教真正的根據不是人的理性與經驗,而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啟示。 因為上帝啟示了祂自己,所以我們知道祂存在。

(二)有神論的論證仍然是上帝存在的合理佐證。
(三)基督徒生命因遇見上帝而產生的改變,見證著上帝的存在。
(四)最終的肯定還在未來。

貳 人格化的上帝
(一)「人格化」所指為何?
人格化所意涵的多中合一是神性奧秘之最恰當象徵。上帝至少是人格化的。

(二)現代哲學的泛神傾向特需人格化的平衡。

二 「人格化」非聖經用語,是聖經觀念
(一)舊約中的人格化上帝
1. 雅崴之名
2. 自然與歷史的主宰
3. 擬人化的描述
(1) 身體性的擬人化
(2) 心理性的擬人化
(3) 行動性的擬人化

(二)新約中的人格化上帝
1. 耶穌的教導
上帝是「你們在天上的父」

2. 耶穌的禱告
3. 使徒的教導(徒17:24-25)

三 從衛道學的角度看人格化的上帝
(一)唯心泛神論:斯賓諾莎、黑格爾
(二)進程哲學:懷海德與Hartshorne
(三)人格化的上帝觀是這些現代泛神論傾向的重要糾正。

四 人格化上帝與信徒生活
上帝是「你」而不是供人研究的「它」。
認識上帝是要和祂交往、向祂禱告、等候祂的回應。

五 上帝的人格性與三位一體之位格所指不同
「三位一體」意謂上帝是三個位格,一個本體,其中的「位格」指的是上帝存在的一種樣態,是聖父、是聖子、也是聖靈;而不是說上帝有三個人格,或有三位人格化的上帝。

沒有留言: